匠心独运:钱绍武雕塑艺术研究
曾维林,魏容
摘要:钱绍武自留学苏联归国后开始结合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进行艺术实践,吸纳民族文化、创作形神兼备的雕塑作品。《炎帝像》探索雕塑与空间的关系,通过点、线、面的组织增强雕塑的形式美与空间感;《李大钊纪念像》的创作中对雕塑的整体与局部关系进行思考,以体块创作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整体感的雕塑;《李白》将中国传统艺术中“写意”观念与现代雕塑形式结合。钱绍武在艺术创作中以中国古典美学融入西方当代雕塑,探索现代雕塑民族化的道路。
关键字:钱绍武;艺术思想;雕塑意象;
Original and Ingenious: Research of Qian Shaowu's sculpture art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Zeng Weilin
He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Wei Rong
Abstract:After returning from studying in the Soviet Union, Qian Shaowu began to combine western realistic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s to carry out artistic practice, absorb national culture, and create sculptures with both form and spirit. "Yan Emper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ulpture and space, through the point, line, surface organization to enhance the formal beauty of sculpture and sense of space; In the creation ofthe Memorial Portrait of Li Dazh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part of the sculpture is considered, and the sculpture with the sense of the whole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volume creation.Li Baicombines the concept of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with the form of modern sculpture. Qian Shaowu integrates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into western contemporary sculpture in his artistic creation and explores the road of nationalization of modern sculpture.
Key words:Qian Shaowu;Artistic thought;Sculpture image
新中国成立之初兴起了留学归国热潮,钱绍武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学成后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钱绍武在雕塑中结合西方“自然”的艺术手法,融入中国传统的“形神兼备”的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探究雕塑中“意境”问题。在设计《李大钊纪念像》时,他这样讲到:“只要了解了这个人的经历和心情(这是要认真花精力的),我们就可以在他的外形上找出它们的痕迹,找到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以找出哪些现象是偶然性的,哪些现象是本质性的,就可以抓住这些带有本质性的特征而去掉、起码减弱那些非本质的细节,达到揭示这个人物的精神本质的目的。”[1]雕塑不仅是对人物样貌的再现,更应该“缘物寄情”、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雕塑也需要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只有表达其内在精神才是一件有意境的雕塑,反之没有意境的雕塑就只是一件装饰品或一个摆件,“有形无神”、“形神分离”,难以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境界。如雕塑作品《李大钊纪念像》在展示了李大钊人物外形的同时,更主要的在设计其意境,“以形写意”的描绘出李大钊方正、刚直而又含蓄、沉稳的人物性格。
钱绍武先生将学习西方的素描、速写、雕塑作为基础,而后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获得独到的认识与深刻体会,形成其“天人合一”创作原则。“天人合一”是钱绍武先生艺术作品的特点,他以西方造型艺术技法为基础、结合传统艺术思想观念进行创作,将民族艺术形式融入创作之中,形成了钱绍武特有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学人。
一、雕塑之语
雕塑艺术语言是作品情感叙事与媒介沟通的内核,在这里分为有形语言与无形语言两个方面。在设计雕塑的过程中,钱绍武先生把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在有形的空间、形体、材质、肌理效果方面去探寻具体形式,在无形的民族文化、跨文化方面去探寻作品意境。雕塑是看得见的艺术媒介,是有形的具体物,雕塑的设计立意在于突显其文化内涵,是无形之物,雕塑的有形来源于文化内涵的无形。设计雕塑的空间语言、形体语言、材质语言、肌理效果是有形的艺术语言,挖掘雕塑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是无形艺术语言的范畴。
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是雕塑家应在创作中持续研究的问题,以钱绍武创作的雕塑《炎帝像》为例,炎帝像总高39米,为大型雕塑。设计时需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二是雕塑自身形体的空间。《炎帝像》安置在老顶山山顶,四周空旷,参照物较远,空间较大而细节难以表现,因此作品从线条、体块入手,通过线条、体块来体现出雕塑的体积感,线条的长短、体块的大小组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是钱绍武注重雕塑体积的重要思考,这也是他雕塑的一个删繁就简范式现象。作为远观的雕塑,《炎帝像》贯彻“简”的理念,以浮雕和圆雕相结合,以清晰、简明的线条塑造轮廓,突出主要角度,表现对象的个性特色。《炎帝像》形象设计运用了传统人物特征的披发、长须、赤臂的站立形象,身穿兽皮、树叶,手捧谷穗,雕塑与大山融为一体。在内部空间设计上,《炎帝像》也有一些新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利用雕塑本身的空间,在内部设计观众参观的通道,以供观者在雕塑上鸟瞰长治城域。
雕塑的形体与空间结合,形与体都占有空间,《炎帝像》体现的点、线、面、体的特点经设计后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形象。《炎帝像》的形体是竖构图,方正的身躯体现人物刚正伟岸的性格特征,重复的树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直立的人物动态与毛皮、树叶等装饰构成了特有的形式美。“点”主要体现在谷穗的每一颗谷子上,用点的排列组合构成每一根谷穗,点的排列参照了自然中的谷穗,又用设计的眼光进行了升华,使谷穗的排列参考了自然又有其独有的规律。《炎帝像》在用线方面极其大胆,头发、胡须在体积的转折点出现了线,毛皮、树叶用线构成了装饰图案,成组的竖线显得雕塑尤为挺拔,树叶有规律的斜形状脉如编织的裙子,增强了雕塑的形式美。多个面在视觉中构成空间体,雕塑的空间感、体积感牢牢的把握住空间中的形,“形体”占据着雕塑的主导位置。使用铜这一材质体现了灵活的塑造感,以及贵气、坚韧、细腻。铸铜的工艺也决定其作品的好坏,先秦科技著作《考工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2]这里详细描述了铸造青铜的情状,材质的好坏决定雕塑的最终呈现。雕塑的肌理效果是艺术家主观设想的艺术语言,肌理效果体现出雕塑塑造者的艺术情绪、寄托创作者的艺术情感。
二、雕塑之整
钱绍武自幼对国学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对书法的热爱形成了整体观的视角看雕塑。钱绍武塑造了大量民族英雄、文化名人肖像作品。他的雕塑辨识度极高,每一件作品都是以整体的思维着手,可以由某个局部分析出整体,辨识出是哪一件雕塑,如普希金所言“从足趾可以认出狮子,从耳朵可以识别驴子。”[3]
钱绍武在制作《李大钊纪念像》前期,这件作品本已经由园林设计家设计了草图,通过对雕塑的环境空间及理论认识发现不能满足指定的框架,故结合描述李大钊的相关著作与照片通过钱绍武的理解,结合李大钊革命志士之身份,用好“铁肩担道义”的理想信念,他最终用理论整体的诠释了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有了整体的理论认识后,将认识带入作品设计中。钱绍武对民族文化传统雕塑进行过系统地考察与临摹,他将传统雕塑的“方正”这一设计理念结合李大钊北方人物方脸的特点,雕像浑厚方正的脸型结合浅平头的发型显得尤其“方正”。这种“方正”的设计理念也符合影像中李大钊的装扮特点。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为人正派、有正能量、刚直沉稳的人物特点,“方正”的人物设计恰到好处。
《李大钊纪念像》体量巨大,“光从顶到领子就3.1米高,仅颜面部分一薄片,采石就达12吨。肩宽7.5米,厚近3米,总共约100多吨。”[4]以简括、雄浑的形式塑造一个坚守信仰的革命者形象。作品构图为胸像,两肩有稳如泰山之感,仿佛能担千万斤的铁肩,体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5]的立意。雕塑由两个大的方块构成,强调传统雕塑的体块感、通过浮雕塑造细节。《李大钊纪念像》运用了体块创作的设计观,体块创作是一种整体的创作观念,作品呈现重、拙、大、敦的视觉效果,体块的创作中会是方多于圆的视觉,从整体出发,先有大的块面、线条与构图关系,再有局部的细节,如《李大钊纪念像》先有头部的“方正”体块,再有脸部的五官结构。用概括性的语言去设计雕塑,在雕塑设计中虚实结合、线面结合,也看出钱绍武前期理论认识下了功夫才有了泥塑制作时期的胸中之竹。
从钱绍武雕塑的整体观可以看出,雕塑是理论认识到设计创作的一个过程,“方正”的设计观源自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应在艺术创作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钱绍武、靳之林谈中国油画、雕塑民族化与本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言到:“这些扎根于民间的雕塑作品渗透着中国人的性格,具有中国哲学意味。”“没有中国特色、没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总是与我们的审美标准格格不入,让人觉得不习惯。”[6]钱绍武将民族文化融入创作,赋予雕塑灵魂。
三、雕塑之意
《周易》载:“圣人立象以尽意。”[7]雕塑作品要对本身的超越,得到本身以外的“意”,达到“象立于意”、“意出像外”。钱绍武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接受西方教学模式写实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幼的国学功底,将民族文化的中国式美学融入雕塑创作中。在雕塑《李白》中,将“意”融入雕塑的“象”中,用神韵飘逸的形式设计这一位将诗歌抒情性推向高峰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及特点。钱绍武创作《李白》雕塑时有两方面的审视,一是对李白的形象、动态、服装、精神、气质等有立象,二是对李白形象的分析结合作诗的理解通过自我情感的立意,最终确定其作品做到“象立于意”。
雕塑之“意”作为审美的“意象”、“意境”,用看、听、触去感知雕塑之“意”,“意”是用心灵去欣赏雕塑之美,也是感知雕塑之“神韵”。《庄子·养生主》云:“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处的“神”为感受其精神即为“意”。钱绍武制作《李白》雕塑将其结构与形态“写意”化,将传统的审美视角与当代雕塑的审美视角结合,用“意”理解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念。李白仿佛吟诗起舞,宽大的绣袍向两边散开像飞舞的翅膀,显出李白翩翩欲醉、身体轻盈,这件雕塑设计出了李白之“神”。《李白》雕塑区别于写实雕塑,运用“意”的夸张手法尽其理、尽其象的表达。白居易《金針詩格》言:“一曰内意,欲尽其理;二曰外意,欲尽其象。”《李白》雕塑设计之内意,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也牵动作者与观者的内心情感。理解李白诗中的自然山水,他将感情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达到诗句再现情景从而交融相生的境界。《李白》雕塑的设计也表现其崇尚自然、体证生生、德性实践的和谐观念。李白的诗句自然纯朴、平实淡泊,故雕塑设计也化繁为简、守独悟同,彰显其内意特点。《李白》雕塑设计之外意,视觉形象主要运用雕塑语言中的点、线、面、体来构成,用点、线、面、体来设计成雕塑的“势”,整体的“势”呈现出人物的动态、比例、结构。钱绍武在雕塑创作中表达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时还做到了“神情兼备”,从而达到传神的精神境界来体现出“气韵生动”。钱绍武认为:“南齐谢赫提出了中国画的六条原则,第一条就叫“气韵生动”。以前有同志释为神韵、神态的生动。我这些年来再三思索和实践,觉得气韵不能等同于神态”[8],他认为“以气为主”的创作方法应该得到重视,作品只有做到“真气逼人”的状态才会感染人。
“意”在钱绍武的作品中无处不在,代表着他作品的灵魂,更是一种雕塑现象。这些作品传递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母题,无论“意”作为雕塑的主题尽其理的表达,还是“意”作为雕塑的尽其象的创作作品,或者“意”作为雕塑的审美感受的美学观念,这些“意”的认识都当随时代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钱绍武的雕塑结合本土民族文化与审美要求,向世人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意”在雕塑中的智慧。钱绍武雕塑中的“气韵生动”与“写意”传递了中国雕塑之精神,结合他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的雕塑知识,尊重雕塑的体积,将“意”、“神”、“气”——“道”的理念用“象”的具体形完美展示在每一个观者面前,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四、结语
学习西学的“写实”让钱绍武有极强的造型能力,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赋予了他作品灵魂。钱绍武先生做的《孔子言志群像》结合了浮雕与圆雕两种雕塑形式,做成了纪念碑式的大型雕塑,雕塑的人物排列、虚实关系都经过精心设计,从而达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美学的“意”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审美视角,这种关系的作品蕴含了“道”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雕塑艺术“天人合一”的体现。钱绍武先生的雕塑从题材上多立足于中华民族本土元素,在创作思想方面也运用了民族文化审美视角,作品中体现了浓浓的“语言”“整体”“意境”的特点,形成了“写实”与“意象”结合的雕塑形式。
钱绍武先生的雕塑在“语言”、“整体”、“意境”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将民族文化这一母题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李大钊纪念像》、《炎帝像》、《李白》、《杜甫像》、《曹雪芹像》、《阿炳像》、《江丰像》、《闻一多像》、《曹雪芹像》、《孙中山像》等都属优秀民族文化这一母题,这些作品的特点就是将“意”“神”“气”——“道”的理念用雕塑具体“象”传递民族文化,把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与“写意”运用到每一件雕塑中。西方的雕塑教学模式一直沿用在各大院校的雕塑专业, 学习写实作品、抽象作品、公共艺术等都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雕塑作品要走入人民内心应该学习钱绍武天人合一的雕塑思想。钱绍武先生的雕塑讲述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故事,吸收着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化的民族气派,并将这种独树一帜的民族气派以雕塑作品的形式讲述、传递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