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雕塑院新闻 > 雕塑院要闻 > 正文

曾维林院长的“以匠心铸精品(技——艺——工匠精神)”艺术主题讲座在东南大学顺利举行

【来源:曾维林院长的“以匠心铸精品(技——艺——工匠精神)”艺术主题讲座在东南大学顺利举行 | 发布日期:2023-05-15 】

2023年5月12日18:30分,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秘书长曾维林教授通过钉钉线上平台开展了“以匠心铸精品(技——艺——工匠精神)”的艺术主题讲座,此次学术讲座由东南大学主办,曾维林为主讲人,有350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首先,曾院长从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问题入手,解释了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艺术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了解,老师运用古籍中的典故介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含义。什么是工匠?工匠就是指从事手艺的人。什么是工匠精神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某一领域的产品研发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发掘中华工匠精神基因,有益于中华工匠精神基因传承的社会化路径选择,并能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为应对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与中国精神。

随后,曾教授引用《考工记》这部中华工匠文化元典的内容主旨来进一步说明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的内涵:“三序列”(信念、行为、价值)和“六要素”(宇宙、法象、工巧、美饰、善合、致用)。信念基因,即宇宙精神。宇宙的阴阳之道被工匠广泛运用于造物。“天有时,地有气”的天地观也是中华工匠汲取宇宙运行之法则而取法至造物之中的核心宇宙精神。其次是行为基因,即法象、工巧、美饰、善合精神等核心基因序列。工巧精神是中华工匠在造物中技术性的完美呈现。老师以银首人佣铜灯为例,解释了古代匠人的巧思与创造。最后还有价值基因,即致用精神基因,是中华工匠在价值层面上的最为主要的呈现。

第二部分是关于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层次内涵的介绍。17-18世纪的欧洲兴起向东方模仿的社会时尚,风靡一时的洛可可艺术也蕴含丰富的中国工艺特征。曾教授谈到古代中国文化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促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应当自觉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学习本民族的造物历史经验,建立当代艺术设计世界的“中国学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生存动机之上,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工匠精神的发展动机。工匠精神内在境界也分为三个层次:“技”的熟练,“艺”的突破,“道”的升华,也可以理解为“工匠——艺术家——大师”之间关系的界别。



第三部分,曾院长从技、艺、道、器、观五个方面对工匠精神做具体分析。技是对于精致、极致的苛求;艺是审美提升和创造意识;道是做事的途径、本源、规律、终极真理和原则;器是工具,也是人;观是核心精神观念。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包括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本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德、道、至、信、行、继。

最后,曾院长鼓励同学培养工匠精神,在实践操作中精益求精、持久敬业,这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使之成为自觉的职业追求。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曾维林老师提出问题,曾维林院长也耐心地对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一一予以解答。

研究生学习生活比较忙碌,需要怎么才能在空闲的时间里培养好艺术观呢?

艺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生学习生活枯燥时,艺术恰恰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可以把所观所看汲取到自己的内在,从书籍的封装设计、建筑的装修等感受艺术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老师对于如今许多雕塑文物的数字化,虚拟现实化有何看法?

艺术的数字化目前很火热。疫情期间这方便知识的了解、储存和记录,但是现在我更建议大家线下去参观,近距离感受雕塑的魅力,感受雕塑艺术语言的启示和启发。

雕塑专业评判中国古代泥塑品质高下的时候,有哪些评判原则呢?都说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陀像好,具体怎么好呢?

传统雕塑孕育着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韦陀像是一座富有张力的雕塑,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象设计,在造像过程中用线条体现了张力和感染力。